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大 中 小
|
蒋霞老师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点评 高新区歇台子小学蒋霞老师所做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思路清晰,环节清楚完整,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汇报课。该教师由学情而定目标,由目标而定教法、学法,由教法、学法而定教学内容。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该教师较强的文学素养和理论水平也为这堂说课增添了亮色。当然,其最大的特点不仅止于此,还在于她成功地创设、再现情景,以高超的教学修养、以巧妙的方法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成功的激发了学生以“心灵”感受血脉亲情,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维对话,帮助学生做到了学文本、悟文本、提升文本。总之,这堂课成功实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说来,本节课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重视学情分析,以生定教。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蒋霞老师在充分了解了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社会经验等情况下,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关于“白血病”“骨髓移植”“台湾”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然后依据学生预习情况及认知水平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该教师对新教学大纲的研读和理解的准确和落实,也充分体现了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践行。同时,这其中包含的对课堂生成驾御能力的自信也体现了她较强教育水平和扎实的教学功底。以此为前提,她依照对文本及教学大纲的准确理解确立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实效的学习方法,完成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所有环节是那样的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特别是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本教材进行了充分整合,以疑促思,以思促学,以学促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依托文本,适时填补文本空白。 在教学设计中,蒋老师围绕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动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以“心灵的感受”为切入点,在让学生自由读文,圈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词语,读出感动。同时,还适时创设情景,让学生更贴近文本,理解文本。因为目前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对小钱身患绝症的“不幸”、“地震”、李博士在余震中做手术的“危险”、台湾青年在地震中接受骨髓移植的“危险”等等情景及感受几乎为零。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文本中小钱的那份期待、理解李博士、台湾青年的高尚品质无疑就成为学习中的难点。在这个问题上,蒋老师巧妙地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成功的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如果这时小钱作为一个健康人在操场上、图书馆、公园里,他会做些什么呢?”“如果这时是你的一个朋友、亲人正在受到死神的威胁,你的心里是怎样的感受?”以一个健康人的正常生活及自己对亲人、朋友的感受来引导学生理解小钱此时此刻躺在病床上的绝望、痛苦以及他正承受着的巨大不幸,理解第二个场景中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伟大和高尚。在第二个场景中,蒋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骨髓运送的紧迫性,提示学生“如果你是医生、司机、路人,见此情景,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这样,所有的教学、所有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着“血脉亲情”这一情感主线进行。在老师成功的情景创设和再现中,学生一步一步的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的情感在领悟中也得以升华。 (三)教深的文学素养让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综观蒋老师的说课,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也让人如沐春风。语文教学文本的文艺性、审美性本身就使之具有可欣赏性,如何让学生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文学修养。我们难以设想,一个语言贫乏、笨口拙舌而缺乏文采的老师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美丽和魅力。而蒋老师在这一点上的表现与其他选手相比较的确是高人一筹,令人佩服,“孩子的情感就如一池清水,老师要做得就是要在这一池清水中产生涟漪,因此老师就应该是那缕微风、就是那只灵动的蜻蜓。”这样优美的语句在其说课内容中随处可见,看似不经意间信手拈来,其实正是其不经意间表现出了她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文学修养。优美而不做作才是真正得自然之美,“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才是真正得最高境界。这比那些华丽辞藻的生硬堆砌、高深理论的虚张声势多了一分平易、多了一分真诚。 当然,蒋老师的说课中还有很多闪光点,因与其他教师的内容多有雷同,故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在这次说课比赛中,蒋霞老师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虽然其中也许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她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真实的对新课程改革的践行,不愧为z真正的在“带着阳光,走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 陈家坪小学教师:汤献勇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inianji_489_20394.html
分享按钮 |